古代关押官员的监狱(古代抓犯人很难吗)
- 历史趣事
- 用户投稿
- 2023-02-13 09:24:09
我们在古装剧中常常能看到这样一幕:某个人由于种种原因犯了错,受到流放两千里或者流放三千里的惩罚,然后犯人就大哭起来,一边哭一边被士兵拉出去。
为什么统治者要花大功夫把犯人发配到千里之外呢?这样不是很麻烦吗?直接关起来不就好了,让犯人蹲在监狱里面多简单啊!
把犯人发配千里之外,实际上就是流放,这在古代是一种刑罚。
商周时期就有墨、劓、剕、宫、大辟五刑制度,到了隋唐时期变成了笞、杖、徒、流、死五刑制度。这五刑的刑罚力度是逐渐上升的,越往上刑罚就越重。也就是说,流放是仅次于死刑的重刑,如果换成是今天,流放就相当于无期徒刑了。
流放能够成为仅次于死刑的处罚,必然是有它的道理的。那么,流放究竟是“好”在哪里呢?
有人说,犯人不是有监狱等着他吗?不错,是有监狱,但监狱关人是有选择的,监狱关的人一般是两种人,一般是两个极端:要么是罪大恶极的,比如杀人放火、通敌叛国;要么是犯小错误的,比如街头打架、偷鸡摸狗的。
除了这两个极端外,其他的犯人大多会被流放出去。原因何在?因为犯人多了会很麻烦,一个是因为盖监狱是要钱的,不可能把监狱盖得很大吧?监狱的规模就那么大,安排一堆人去蹲监狱是不合理的。
再一个,管理监狱也是要成本的,一大堆人关在牢房里,无形中会多出一笔花销来,并且人多了也不好管理。如果出了劫狱或者犯人逃跑的事情,那当官的麻烦就来了。
流放对于朝廷来说是有好处的:流放能够减轻监狱的负担,能够减少监狱的花销。再者,流放之地都是些经济落后、条件恶劣的地方,不用担心犯人逃走。
犯人流放的地方大多是在边疆地区,在古代,边疆地区很多都没有经过开发,经济落后,环境恶劣。而这也就导致了边疆地区人口稀少,人少了,经济更加落后,形成恶性循环。
对于朝廷来说,边疆这些偏远地区也是领土,不能没有人。可是,要想把边疆地区的经济搞起来,把活力弄出来,那是要花费大力,最重要的是如果碰上战争,这些地方说不定就变成是别国的了,所以大力开发边疆地区是不现实的。
犯人流放到这些地方后,就会使这些地方的人口数得到增长,犯人来到流放之地后不是白白呆着的,他们要从事生产活动,进行劳动改造,这就会对边疆地区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如果边境出现战争,这些被流放的人还能上战场,增加一点战斗力。
因此,流放对边远地区的开发是有促进作用的。
流放说到底还是一种刑罚,因此它注定是有惩罚性和残忍性的。流放之地地点都比较偏远,流放的路上是没有车可以坐的,要靠双脚走。途中吃的、喝的、住的都很不好,能够活着到流放之地就已经是很不错的了。流放之地不是什么发达的地方,环境恶劣,经济落后,就比如在清朝很有名的宁古塔。要在这种地方劳动改造,必然是要经受巨大的肉体折磨。
不仅仅是肉体上的折磨,还有精神上的折磨。流放之人与家人相隔千里,要忍受巨大的相思之苦。何时能够回家?何时能够离开这个鬼地方?完全不知道,想逃又逃不走,只能在这里受苦,这是对犯人的摧残。
另外还有一点,流放这一刑法被统治者自诩为仁慈之举,何来的“仁慈”呢?流放是比死刑低一级的刑罚,也就是说某某人犯了罪,留他一条命,不直接杀了他。朕没有直接杀了他,朕留他一条命了,朕是“仁慈”的。《大清律例·名例律上》就写到:“不忍刑杀,流之远方”。但其实,没有直接杀犯人,犯人间接的还是死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919100645@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