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趣事 > 元宵节才是古代的情人节(元宵节才是中国情人节)

元宵节才是古代的情人节(元宵节才是中国情人节)

过了初一还有十五,虽然大家都开工一段时间,但在老一辈人的观念中,过了元宵节才算真正地过完年。

元宵节说话就到,作为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最早可追溯至东汉。元宵这天,人们通常会进行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这些活动也一直流传到今天。因此,现在人们普遍认为元宵节就是观灯、猜谜、吃汤圆……其实,在古代,元宵节这天更像是一个“情人节”。

因为封建社会,年轻女子平日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只有在过节时候可以和小姐妹相约出行,而元宵节这日,灯会便是最热闹的地方,灯影晃动,男女相逢,成了与情人相会的最好时机。也正因如此,从古至今,元宵节都带有一丝“浪漫”的色彩。这份情愫在不少文人才子的诗歌中有所体现。

例如大才子欧阳修就写过一首在元宵节思念旧时佳人而哭晕在床头的诗。

元宵节才是古代的情人节,元宵节才是中国情人节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欧阳修 《清平乐》剧照

这首诗的大致意思是,去年元宵夜之时,花市上灯光明亮如同白昼。佳人相约,在月上柳梢头之时,黄昏之后。 今年元宵夜之时,月光与灯光明亮依旧。可是却见不到去年之佳人,相思之泪打湿了春衫的衣袖。诗中一连出现了两个“去年”,可见那时是有多美好,而今年又到此时,他对佳人是如何念念不忘。

除此之外,把元宵风俗和元宵情愫写到极致的,当属辛弃疾的那首《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首词上阙的“花千树”、“星如雨”、“宝马雕车”、“一夜鱼龙舞”几乎把元宵当晚华灯彩照的盛况写到了极致,即使我们今天的烟火更灿烂,灯光更神奇,但面对辛弃疾的诗句,我们也难免词穷。

下阕写人,词人所找寻的人与周围的“蛾儿雪柳”“笑语盈盈”格格不入,却能让词人千百度地寻觅,则其必也是一个美人,纵使不是外表美貌,也必然有吸引词人的其他特质,才使这种爱慕之深情在元宵月夜因景突然迸发。

到了明代,朝廷将元宵放灯从三夜改为十夜,这十日也成了全国的法定节假日,众人出门游戏。江南才子唐伯虎也曾写下诗作,来展现这时男男女女出门游春赛歌的欢快浪漫景象。

《元宵》

有灯无月不误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似银。

满街珠翠游春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樽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在这位大才子的元宵里,月下花灯,莺莺燕燕,长街上人声鼎沸,头戴翠珠女孩出门游春,小伙子们歌声嘹亮,笙管悠扬地赛社神,场面好不热闹。这也让他的心情难得大好,为了不辜负这良辰美景,大叔当下端起酒壶,满面春风地融入了这喧嚣的氛围中。

周星驰饰演唐伯虎形象 剧照

除了诗歌,在古代有不少爱情传说和故事也跟元宵节有关。

比如乐昌公主与徐德言“破镜重圆”典故的出处就在这时。话说南陈国将要灭亡之时,乐昌公主的丈夫徐德言预料到夫妻将要失散,便把一面镜子摔成两半,一半交给公主,一半留给自己,约定来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在长安闹市以出售破镜子为暗号,互相寻找对方。

果然在南陈灭亡之时,乐昌公主被乱军押送到长安,被迫在杨素越国公府里做了乐伎,夫妻失散。

第二年正月十五这天,徐德言在长安街头寻到一个老头以十两黄金的高价拍卖一块破镜子,与自己的那半正好吻合。徐德言便在破镜子上题了一首诗:

镜与人俱在,镜归人未归。

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

卖镜老人把题诗的镜子送到府中交给乐昌公主,又经过许多周折,才使乐昌公主逃了出来。最终,夫妻二人得以团圆美满。

另外,明末政治家和戏剧家阮大铖写的戏剧《春灯谜》,也描写了影娘与宇文彦在元宵灯会上一见钟情、继而定情的故事。

话说正是在元宵灯节那天,美少年宇文彦与韦初平节度使之女影娘相遇,二人共同猜中灯谜,互赠诗歌,互生情愫。不巧船因风起,二人便错上了对方的船中。于是,影娘被宇文夫妇收为义女,而宇文彦却阴差阳错被当做“獭皮军贼”打入大牢。

《春灯谜》 影娘与宇文彦一见钟情

后来,宇文彦的弟弟宇文羲考中探花后,审案时开释已化名于俊的宇文彦。宇文彦又改名卢更生,入京应试,考中状元,座师正是影娘之父韦节度使。韦节度使知道宇文羲之父有一女未字,又撮合卢更生入赘,不料正是影娘,两人皆大欢喜。

同为戏剧故事的潮剧《陈三五娘》,也描写了一个少男少女在元宵灯会相遇后坠入爱河的故事。

话说泉州书生陈三,在元宵节途经潮州,于灯下遇城西黄府闺女五娘而互相倾慕。五娘回府后相思成疾。

一日,五娘与爱婢益春登楼遣闷,正好陈三骑马而来,五娘喜出望外,折荔枝以罗帕裹之抛赠陈三,以表情意。而当时有举人林大鼻,也因于元宵夜见五娘貌美,便托媒至黄府求婚,黄父允婚, 五娘听闻痛苦万分。

陈三则假扮磨镜师傅至黄府,故意将五娘宝镜跌碎,伪说无力赔偿,愿为仆三年作抵。然黄府戒规森严,陈三与五娘咫尺天涯,徒增惆怅。多亏五娘的小婢益春引线,陈三得会五娘,共订盟誓,冲出樊笼。

潮剧《陈三五娘》

从如此多诗歌和戏剧传说故事中可以得见,古时的元宵佳节,众人纷纷出门看灯游戏,热闹欢乐背景下也是爱情极易发生的时候,佳节思佳人,佳人遇才子,共定人生美事,想想都觉浪漫至极!

潮剧《陈三五娘》

封面新闻综合 王婉君 资料据央广网、中国新闻网、国是直通车等

下载一个dosbox就可以玩了,找补丁也是一种办法

01

我们来看弘治十二年的这场科举考试。

这次的主考官叫程敏政,他别出心裁的准备了一道考题,难倒了几乎所有的应试举人,只有两个人完美的答出了这道题。

在介绍参与这次考试的人员前,我先来介绍一下这位主考官程敏政:他的身份是李贤的女婿。

程敏政的老丈人李贤可是风云人物,不过他不是这个故事的主角,大家只需要知道,他曾挺身而出,为于谦平反昭雪。

同一时间参与这场考试的两个人物:于谦、王守仁都是江南的两大才子,但是考试的结果却截然相反。

而这一切,和百年之后的宁王叛乱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历史还真是让人回味无穷。

02

现在开始介绍弘治十二年会试的两位人物。

首先是大家都熟知的一位仁兄——唐伯虎。这次的殿试,只有两个人答出来,其中一位就是唐伯虎。

这位仁兄可不简单,江南四大才子之一,自幼聪慧过人,反正有什么好词都往他身上用就是了,准没差。

既然是天才,自然也很狂傲,不过唐兄确实有狂傲的资本。

平常没怎么用功读书的他,参加了弘治十一年的乡试,而且还是第一名,你说气不气人。

自从考了第一,唐伯虎就愈发的猖狂了。他在诗中这样写道:三策举场非古赋,上天何以得吹嘘。

一个小小的进士算什么,他要挑战当时读书人的最高荣誉——连中三元。只可惜唐伯虎坏在了自己的猖狂上。

常言道:人狂没好事,狗狂挨砖头。

会试刚刚结束,唐伯虎就到处放话:这次的会元是我的了。

坏事由此而来,唐兄没当成会元,却到监狱走了一圈。日前给事中华昹劾学士程敏政,私漏题目于徐经、唐寅。

关键是这事还真的有,经过调查,程敏政的仆人曾经泄题给徐经。而这次考试只有唐伯虎、徐经二人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唐伯虎因此而受到了牵连,从此贬为小吏,不得为官。

03

我们再来看这次考试的另外一个考生——王守仁。

王守仁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官宦世家。二十岁的时候参加科举考试,中了举人,但是后面的事情并不顺利,二十二岁考进士落榜。

要说王守仁这人,和唐伯虎还真是有几分相似:唐伯虎整天饮酒作乐,不把学习当做第一要务;

王守仁呢,则是在探索一些思想问题,比如曾经“格”竹子,还有喜欢研究军事,也没把学习放心上。

可惜王守仁运气太背,连续两次都没能中举。

终于,在弘治十二年第三次参与科举,考的倒是相当的不错。本来能当全国第一,只是因为有人走后门,王守仁成了二甲。

弘治十二年的科举考试就这样结束了:两位吴中才子,一位名落孙山,一位金榜题名。

04

不过事情到了这里还没有完,后面的事情更有意思。

王守仁并没有从此平步青云,相反,他历经了很多坎坷。作为一个有正直的人,他得罪了刘瑾,从而被贬官到西南的山区。

后来刘瑾被诛杀,王守仁才得到任用,随后的时间里,逐渐得到升迁,后来受命巡抚江西等地。

在这里,他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宁王在准备造反。

这些年,唐伯虎的日子也不好过,自从那次科举后,整个人就愈发的消沉,开始了饮酒作乐,放荡形骸的生活。

此时宁王正在为叛乱做准备,四处招募人才,所以邀请了唐伯虎来帐下效力,唐伯虎当然很高兴,受邀前来。

本以为能在此大显身手,但是不幸的消息也来了。

唐伯虎是个聪明人,宁王的举动瞒不过王守仁,自然也瞒不了唐伯虎:宁王要做一件大事,只是这个事情有点大过头了——造反。

这种事唐伯虎是不会做的,就这样离开,当然是不可能的。不走?那得掉脑袋。

怎么办?只好装疯了。

唐兄也真是豁出去了,在大街上裸奔,逢人便说:我是宁王的贵客。这样做,宁王的老脸搁哪儿,只好把唐伯虎打发走。

经历了这次的打击,唐伯虎就开始彻底的堕落了。也许,对于他的而言,这是一种解脱。

也正是因为他的不得志,才造就了他在文学与绘画方面的成就。

宁王在准备造反,王守仁作为一方巡抚,自然得有所行动。

但是问题来了,这时候是正德年间。皇帝是谁呢?朱厚照。对这个皇帝大家都清楚:沉迷于玩乐,怠荒于朝政。

不管后世怎么评价他,但是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皇帝不管事,朝廷更不管事。

顺带提一句,当时的内阁首付杨廷和都被宁王收买了,更别说其他的臣子。

既然都这样了,那上疏朝廷管用吗?当然是不管用,这正是宁王有恃无恐的原因。

05

正德十四年,宁王发动叛乱。而此时,王守仁的兵符已经上交兵部,手中没有军权。

宁王顺长江而下,兵锋直指南京,不久便打到了安庆,这里是南京的门户,此地若失,南京危矣。

如果安庆被宁王夺去,一路打到南京,大明的半壁江山不保。

如此危局,而朝廷朝廷上下浑然不觉,怎么办?

但是王守仁毕竟是王守仁。这时凑了七八万人,也算是有点军队了。

为了争取时间,他发布檄文,声称朝廷派了援军,加上自己的部队,一共十六万,要去打宁王的老窝南昌。宁王还真被这封檄文吓到了。

只是十几天的时间,都没看到王守仁有什么动静,宁王终于发觉上当了,带着自己的军队,进攻安庆。

而王守仁带着自己刚刚组建的军队,趁着南昌空虚,占领了宁王的老窝。

宁王只好回兵救援,双方在鄱阳湖决战,最终宁王战败被俘。

宁王之乱,从此画上了句号。

虽然他们都处在正这昏暗的年间,和唐伯虎一生不得志相反,王守仁创立了一番功业,在嘉靖年间官至两广总督,一代心学大师。

唐伯虎虽不得志,但在诗词书画方面大有成就,几百年间无人能及。

06

同样经历了弘治十二年的科举,同样参与了宁王的叛乱,两个人人生的方向也因此而被改变,结局虽然不同,境遇更是天壤之别,但都在不同的领域发挥了自己的才能。

若是弘治十二年唐伯虎连中三元,可能历史上只会在多个商辂这样的人。

而我们现在可能就读不到这样的诗作了:

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也许再也看不到《落霞孤鹜图》这样的山水画了。

假如王守仁这次科举考试再次落榜的话,他的信心可能会因为科举考试而丧失,至少会改变很多他人生的轨迹。

当年完美答出程敏政考题的人除了唐伯虎,还有一个人,他就是——徐经。

自从受到这次打击后,对于科举考试失去了信心,这样的态度,影响了他的曾孙——徐霞客。

也正是因为徐霞客没有选择考取功名,而是将毕生用来游览中国的大好河山,这才有了徐霞客游记这本十七世纪最伟大的著作的诞生。

历史上的科举考试数不胜数,其中最精彩的,大概也就是弘治十二年的这场了吧。

仔细算算,这次的科举竟然造就了这样几位大人物:一代心学大师王守仁,一代书画大师唐伯虎,一代地理学家徐霞客。

历史还真是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