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趣事 > 令古人头疼的匈奴(匈奴有多残暴)

令古人头疼的匈奴(匈奴有多残暴)

匈奴,在中国的历史史料中,是一个绕不开的专有名词。从上古时期的三皇五帝时代开始,匈奴人的身影就已经在我国的历史中若隐若现着它神秘的身影。

令古人头疼的匈奴,匈奴有多残暴

对于匈奴的定义,不能一概而论,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于匈奴人的起源都具有不同的历史面貌。所以,不能把匈奴理解为单一的一个民族,需要多方面去解读。

据《史记》中记载,匈奴人的先祖是夏王朝遗民,在西迁的过程中融合了月氏、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的人。《山海经·大荒北经》称:犬戎与夏人同祖,皆出于黄帝。

唐代司马贞撰写的《史记索隐》中引用张晏的话说:“淳维(熏育、獯鬻)以殷时奔北边。”意即夏的后裔淳维(獯鬻、熏育)在殷商时逃到北边,子孙繁衍成了匈奴。

淳维,又称为熏育、獯鬻、熏粥、荤粥,他是夏朝最后一位君主夏桀的儿子。夏桀被流放三年后去世,淳维带着父亲留下的妻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徙。

因此从狭义上来说,从淳维这一支进入北方后,与其他民族进行融合算是初代匈奴民族,不过随着他们和北方民族进行融合,他们就已经演变成为广义上的混血匈奴民族,而不是单一的民族。

历史学家王国维在《鬼方昆夷猃狁考》中,把匈奴名称的演变作了系统的概括。他认为商朝时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时的猃狁,春秋时的戎、狄,战国时的胡,都是后世所谓的匈奴。还有一说,把鬼戎、义渠、燕京、余无、楼烦、大荔等史籍中所见之异民族,统称为匈奴。

所以,按照严格的民族划分标准来看,匈奴并不是作为一个单一的民族而存在,它的起源是黄帝后裔,在夏朝时期北逃进入北方地区和其他地区的民族进行杂居以及融合,并征服北方民族,由此形成一个被称为匈奴的多民族的游牧民族团体。

在匈奴建国以前,东北亚草原上分布着许多大小不同的氏族部落,他们各自为政。那时的部落和部族联盟的情况是“时大时小,别散分离”。当时东胡部落联盟分布在草原东南西喇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丁零部落联盟分布在贝加尔湖以西和以南色楞格河流域;而匈奴部落联盟则分布在阴山南北包括河套以南所谓“河南”(鄂尔多斯草原)一带。此外还有一些部落集团分散在草原各地。

后来匈奴部落联盟征服了草原上其他的部落联盟、部落以及其他一些小国,建立了匈奴国。他们开始对中原王朝构成威胁。战国时期,北方的游牧民族林胡、楼烦多次侵扰赵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驱逐林胡、楼烦,在北边新开辟的地区设置了云中等县,筑赵长城。林胡、楼烦被迫北迁融入新崛起的匈奴。

随着匈奴实力的壮大,匈奴政权的统治结构也做出了改变,分为中央王庭、东部的左贤王、和西部的右贤王,控制着从里海到长城的广大地域,包括今蒙古国、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中亚北部、中国东北等地区。

战国末年,赵国名将李牧出动战车1300乘、骑兵13000人、步兵5万、弓箭手10万,与匈奴会战,大破匈奴十余万骑,从此匈奴十余年不敢南犯。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命大将蒙恬率领30万秦军北击匈奴,把匈奴彻底逐出了河套地区,蒙恬屯兵上郡(今陕西省榆林市东南),并从榆中(今属甘肃)沿黄河至阴山构筑城塞,还把秦国、赵国、燕国昔日的旧长城修复,并连接起来。修筑北起九原、南至云阳的秦直道,构成了北方漫长的防御线。蒙恬戍北边塞十余年,匈奴慑其威猛,不敢再犯。

到了汉代,匈奴一词开始频繁出现在官方的史料典籍里,这是因为匈奴人这一支部族开始崛起,在初代头曼单于的带领下建立起一个以“匈奴”为名的民族政权,在冒顿单于的带领下进入巅峰。

冒顿是匈奴头曼单于之子,他在继位后,开始对外大肆扩张。先是大败东胡王,随即并吞了楼烦、白羊河南王(匈奴别部,居河套以南),并收复了蒙恬所夺的河套地区。并对汉王朝的燕、代等地进行侵掠。

同时,冒顿单于还向西进击月氏。老上单于继位后,大败并杀死了月氏王,并用大月氏王的头盖骨作为饮酒器具,迫使月氏向西域迁徙。北方及西北一带的丁零、浑庾、屈射、鬲昆、薪犁等部族先后臣服于匈奴。

汉朝建立初期,曾与匈奴进行过多次大规模战争。汉高祖刘邦六年(公元前201年),韩王信被迫投降匈奴。次年,汉高祖刘邦亲率32万大军征讨,在白登(今山西大同东北)被匈奴冒顿单于40余万骑兵围困七昼夜。后用计逃脱。

当匈奴大肆向外扩张的时候,正是整个中原疲惫于兵戈之时。此时,无论是从经济能力还是军事实力来看,汉王朝都处于不利地位。为了避免战争,与民生息,刘邦采纳了刘敬的建议,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以汉室宗女嫁与单于,并赠送一定数量的财物以及开放关市准许双方人民交易。后文、景诸帝也是沿用和亲政策以休养生息。然而匈奴仍不满足,不时出兵侵扰边界。

到了汉武帝时期,汉王朝经过了近七十年的休养生息。无论是经济还是军事,实力都大大增强。于是对匈奴的政策从防御开始转向为进攻,此时的匈奴正为伊稚斜单于在位时期。

汉武帝对匈奴发动了三次大战。第一战是河南之战(也称漠南之战),此战是汉武帝派卫青收复河南地区;第二战是河西之战,汉武帝派霍去病夺取河西走廊,受降匈奴右部十万人,并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酒泉、敦煌、张掖四郡;第三战是漠北之战,卫青、霍去病率五万骑兵,兵分两路出击,卫青击溃匈奴单于,霍去病追歼左贤王七万余人。两军共歼灭匈奴军9万余人,使匈奴一时无力渡漠南下。

令古人头疼的匈奴,匈奴有多残暴

匈奴的虚闾权渠单于死后,引起内部分裂,先后出现五单于争立的情况,混战不断,最后发展为呼韩邪单于和郅支单于的相互攻伐。最终匈奴分裂,呼韩邪单于南下归降汉朝,称为南匈奴,留在漠北的郅支单于为北匈奴。北匈奴曾击败大宛、乌孙等国,强迫四方各族朝贡,威震西域,一度领导了匈奴的短暂复兴。公元前36年,西汉灭北匈奴郅支单于。

东汉时,匈奴再次分裂为南、北匈奴。公元48年,南匈奴首领醢落尸逐鞮率众投降光武帝刘秀,被安置在河套地区。而北匈奴还是叛服不定。

匈奴人在经过汉朝长达几百年的打击后终于土崩瓦解,始终不肯与汉朝和平共处的北匈奴于东汉时期在窦宪和耿秉最后一次打击下退出了漠北高原,进而西迁欧洲和俄罗斯地区。

归降汉王朝的南匈奴最终被曹操打散分成五部,即左、右、南、北、中,分别安置在陕西、山西、河北一带。南北朝时期,南匈奴已经完全汉化。

刘渊是南匈奴单于于夫罗之孙、左贤王刘豹之子,其家族属于被曹操安置的“五部”之一,大致居住在山西晋阳的汾水和涧水一带。刘渊后来灭了西晋,建立了汉赵政权,开启了五胡十六国的历史时代。

由于自汉以来,大量游牧民族内迁,可以说也是五胡乱华的直接诱因。而经过五胡十六国以后,匈奴人势力大减,最终融入到各个民族之中。魏晋以后,匈奴以及其他的杂胡,逐渐从史籍中消失。其中除少数融合到北方塞外各族如蠕蠕、高车、突厥中外,大部分都融合到中原汉族之中,如呼延氏、刘氏、乔氏、卜氏、金氏,曹氏等等,他们和汉族几乎没有什么区别。至于不知姓名,早已入塞,与中原汉族发生密切政治经济联系的匈奴人更是不可胜数。

在昔日匈奴人生活的蒙古高原之上,随之崛起的是一个被称之为“突厥”的游牧民族。同匈奴一样,突厥也不是一个单一民族,而是一个包含了多民族的游牧民族集团,而自此以后匈奴人已经彻底消失在了历史舞台上,不过它的后裔回鹘后来在唐朝建立了回鹘汗国,这个回鹘后来演变成为了今天的维吾尔族。

而分化的北匈奴,大部分西迁至中亚地区和东欧地区。其小部分则留居鄂尔浑河流域,后被鲜卑所并,北匈奴与鲜卑的混血后代铁弗人郝连勃勃在五胡十六国时期于河套地区建立过胡夏政权。

亚洲的北匈奴在被汉朝军队击败之后西迁,来到了锡尔河流域的康居国。至于北匈奴人在康居的活动,因为缺乏史料记载,就不得而知了。

在3世纪末,在欧洲文献里出现了一个被称为匈人(Hun)的民族,中文又译匈奴人。他们或许是被汉王朝打败的北匈奴人,或者是一个新兴的草原民族。

匈人于350年左右进入了欧洲,随后在称为巴兰比尔王的领导下开始了他们的征服战争,第一个目标便是当时称为阿兰的伊朗人国度。匈人在西方史书第一次出现即伴随着阿兰国的灭亡,整个西方世界为之震动。

灭亡阿兰国以后,匈人又向西打败了日耳曼人建立的东哥特王国和西哥特王国,夺取了匈牙利平原,扫荡了北欧其它日耳曼人部落,随后,东西东罗马帝国对匈人纳贡称臣,西罗马帝国摇摇欲坠。

匈奴帝国的极盛时期的版图,东起自咸海,西至大西洋海岸;南起自多瑙河,北至波罗的海。这一广大区域内的附属国,平时向匈奴政权称臣纳贡,战时出兵参战。

匈人的阿提拉王最终没能拿下西罗马帝国,他在迎娶日耳曼公主的第二天被发现暴死在洞房之中。之后匈奴帝国境内的附属国纷纷起兵反抗。加上匈人帝国内部的内杠,帝国很快瓦解,匈人也迅速消融在欧洲历史和文化的进程之中。

阿提拉死后,他的后裔退至顿河口,分裂成为库特利格尔匈牙利和乌特利格尔匈奴(曾经与西突厥可汗达头联手围攻克里米亚的刻赤)两部分,他们互相攻击,最终消亡于保加尔人的南俄时期。

另外,在东、西罗马帝国军队服役的匈族军人不少,他们大多驻扎在北叙利亚、北非洲与南英格兰地区,有几个匈族部落随西哥特人进入法国与西班牙,有一个匈族部落随东哥特人进入意大利。这些匈人最终融合到当地的民族之中。

北匈奴远走欧洲,一部分留在高加索;一部分留在伏尔加河中部地区(今天的俄罗斯鞑靼自治共和国);一部分留在下多瑙河(今天的保加利亚);一部分留在中多瑙河(今天的匈牙利)。

留在中亚的北匈奴,一部分与图兰低地民族融合(中亚河中地区);一部分留在阿富汗山区(吐火罗斯坦);一部分留在印度旁遮普邦,即是白匈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