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趣事 > 中国历史洋务运动(洋务是什么意思)

中国历史洋务运动(洋务是什么意思)

中国历史上的洋务?中国历史上的洋务运动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对于多少知道一点中国近代史知识的人来说,“洋务运动”这个词是耳熟能详,家喻户晓了。但是这个词,不是历史上所固有的,是后来研究历史的人创造的。1961年当时的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辑了一套历史资料,是中国史学会主持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之一,因为主要涉及清朝同治、光绪年间引进西方机器,开办军用和民用工业的事,几经讨论,最后把这套资料书定名为《洋务运动》。刘大年主持的《中国近代史稿》称为“洋务活动”。

中国历史洋务运动,洋务是什么意思

基努学会

出版中国近代史资料,传播历史知识。

对中国近代史稍有了解的人来说,“洋务运动”这个词再熟悉不过,也是家喻户晓。但这个词,不是历史固有的,是后来研究历史的人创造出来的。据考证,最早使用这个词的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何干之,他在1938年出版的《近代中国启蒙运动史》中使用过。新中国成立前,用这个词的学者不多。

1961年,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辑了一套史料,是中国历史学会主办的中国近代史系列资料之一。主要涉及清朝同治、光绪年间引进西方机器,建立军民工业。几经讨论,这套材料最终被命名为《洋务运动》。从那以后,这个术语被广泛使用。

何干之

虽然大多数学者使用这个术语,但学术界仍有不同意见。台湾省和香港的学者一般不用这个术语。他们称之为“自强新政”或“自强运动”。我们大陆学者也反对用“洋务运动”。范文澜的《中国近代史》称之为“所谓‘自强’新政”。刘大年主持的《中国近代史稿》被称为“洋务活动”。也有学者主张“洋务新政”之名。有学者在文章中直接使用“同光新政”。

范文澜《中国近代史》

清末,人们把曾国藩、李鸿章、左镇压太平天国的成功称为“同治中兴”,把同治光绪年间的“借法自强”称为“同光新政”。所谓“借法自强”,就是对西方人造船造炮的决心感到震惊,说要借用西方人的方法,以求“自强”。但是,同光时期的各方所谓的“西化”和“自强”又是什么呢?

关于西化,当事人有明确的意思。以下是几个相关的例子:

1863年5月,李鸿章告诉曾国藩:洋务是最难做的事,没有办法。只希望抚平小偷的气场,讲求外物。但在中国,开花炮和船两种,西方人可以收手。

1866年曾国藩:目前国内外最大的问题是洋务。

1867年的易?从开始西化到现在已经二三十年了。

1870年曾国藩:道光庚子年(1840年)后,处理外交事务,迷失在朝夕之战中,没有确定的计划,于是外敌入侵越陷越深,一发不可收拾。自皇帝登极以来,外国依旧强盛如初,但赖寿定媾和,并无变化。中外和平相处了十年。

1871年,奕譞:但外交事务没有。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坚实的基础。

1874年李鸿章:自洋务以来,屡案已结,无非结案。

1880年的左:自从西化以来,中国就被岛民所轻视。

1882年张培伦:道县以来,天下有四大灾,即粤、滇、皖、外。今天,我是一个中国病人,我只关注西化。东亚的苦难甚至比西方的苦难更引人注目。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在19世纪60-80年代,“西化”指的是处理外来侵略引起的事务。起初,这种事情被称为“易武”。因为“夷”就是贬低、轻视外国人的意思,外国人不希望在对外谈判中被称为“夷”。1860年生效的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因公务需要时,官职相见,相见时,以礼相待。”也就是说,中外文书应该是平等的,英国人不能用“外事”二字。因此,此后在对外谈判中用“外事”代替“外事”。所谓“洋务”,是指战争、谈判、条约签订、鸦片贸易、传教和对外贸易、外国人在华民事处罚案件等。起初,购买和制造机器并不叫“西化”,而是“制造机器”和“自强不息”

光绪初年编纂的同治朝处理外交事务的官方档案,仍模仿道光、咸丰朝,称为《筹办夷务始末》,载有清政府处理西方国家的文书。当初办洋务也不是什么好差事,因为对外谈判总是失败,被羞辱,名声很不好。1867年,守旧派伍仁反对建立文同博物馆,慈禧让他做了总理兼衙门大臣。他感到非常羞愧,想辞职。花了十几年才改变。懂点外语,做外交的人吃香,升职快。一些人将获得工作。王韬曰:“凡西人,可得利弊,可任高官,各得上游之重,旁征之议。在同僚中,他也以自己的洋务知识为荣,骄傲自满。因此,他提出了一个竞争的出价,并把西化作为一个南方的捷径。会说英语的人和文字的人,什么都看不起,都装作能治国,能省时。如果中国与此无关。”王涛的叙述虽然有些夸张,但基本符合实际。

《筹办夷务始末》

到了19世纪80年代,特别是甲午战争失败后,人们逐渐混淆了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慢慢地把从西方引进和借鉴的“制造机器”称为“西化”。到了20世纪初,梁启超在撰写《李鸿章传》时,将李鸿章当初对中外关系的“洋务”称为“外交”,将李鸿章对军民产业的处理称为“洋务”。事实上,李鸿章至死都称外交为“西化”,而借用西方的方法练兵办海军则被称为“糊破房子”。

此后,人们逐渐将一套引进西方机器生产的方法称为“西化”。到了20世纪30年代,随着“五四”一词的出现,一些关注社会经济变化的学者发明了“洋务运动”这个名称。此时的“洋务运动”中的“西化”主要是指像引进西方机器这样的新政策,但“西化”的本意有些走样。“西化”概念的原意在历史进程中被不经意地修改,影响了此后学术界的讨论。有学者从经济发展、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中国的成长的角度来界定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历史作用。也有学者从政治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外交与国内政策相结合、六九十年代阶级斗争与政治发展的角度评价洋务运动,得出不同的结论。

本文原标题为《洋务活动及其现代的解释》,是应邀为“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准备的。2004年5月22日,该讲座在中国国家图书馆金文街分馆举行。国家税收图书馆《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6月。

注意事项:

1王涛《弢园文录外编》第32页,西化。